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五公开 > 决策公开 > 发展规划、民生计划


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春市二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时间:2021-11-05 13:38 来源:区发改局
【字体: 打印

英俊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长春国际物流开发区管委会,区各相关部门,驻区各垂直管理部门:
《长春市二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二道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长春市二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


  长春市二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二道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上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立足新时代,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面临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等一系列新情况,具有崭新的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十四五”时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工作,做出的有关“四个着力”“五大安全”“四个短板”“六大要求”“四项任务”等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客观总结“十三五”期间的成果与经验,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为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精准定位、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二道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五个二道”发展任务: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智慧城区三大方面建设“智慧二道”;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推动“繁荣二道”;在污染防治、资源高效利用和基础设施完善领域以较高水平建成“生态二道”;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高质量塑造“文明二道”;在民主法治、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等方面基本建成“法治二道”,为“十四五”全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将是国际关系深度调整的历史时期,中国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长春市围绕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四大板块”的建设任务。二道区作为长春市东部中心城区,面临主城区转型升级和开发区创新融合发展的挑战。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认真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吉林省“三个五”发展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战略和“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认真落实长春市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二道为目标,争当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主导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主力军、长吉一体化“东协同”主战场,加快构建经济、开放、生态、城乡、民生、治理的现代化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让“创新、活力、文化、宜居”二道深入人心,在加快推动新时代二道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四章 基本原则

  立足于二道区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水平,做好城区中远期发展的目标衔接,要主动融入长春市“十四五”规划。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工作全局,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二道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二道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继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着力改善二道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着力提升二道区经济发展质量,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空间优化,产业升级,保障居民福祉,实现经济社会全方位、多领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和全方位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构建自由灵活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机制,为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眼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强化协调发展,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性统一。

  第五章 战略定位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文化底蕴、生态宜居等关键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产业“微中心”、高端产业的承载地、职住平衡的产城融合引领区,推动二道建设成为创新引领、活力释放、文化赋能、宜居生态的长春“东方明珠”。

  第六章 发展目标

  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生态宜居、开放包容、幸福和谐、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新二道,加快构建经济、开放、生态、城乡、民生、治理“六个现代化体系”,建设长春市高品质发展引领区,开启全新发展格局。

  远景展望2035年,二道将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二道区要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加压奋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按照新思想、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的要求,聚焦总定位总目标精准发力,奋力推动二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建设“创新、活力、文化、宜居”二道,成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主导区、现代产业体系主力军、长吉一体化“东协同”主战场,建成长春东部“城市会客厅”。具体发展目标是:

  第二篇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主城区突出提质更新、开发区突出赋能创新,着眼“一区一镇七街”协调发展,依托不断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与周边各城区和经济功能区之间的差异发展,协调联动,提升产城空间支撑水平。

  第一章 推进产城空间扩容提质

  二道区“十四五”时期构建“21338”的空间格局。“2区”即主城区、开发区两区协同发展;“1路”即吉林大路迎宾路;“3河”即伊通河滨河商业活力功能带、东新开河滨水产业廊道、雾开河生态综合服务带;“3核”即滨河湾区滨水商务、长青中轴商业、东部休闲服务“三大核心”;“8节点”即临河街城市更新节点等八大特色节点。

  推进主城区、开发区协同发展。紧紧围绕打造长春东部“城市会客厅”的近期目标,主城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开发区是以创新驱动,集聚先进制造、新材料和新技术三个产业集群以及配套生产型服务业和体验观光式都市休闲农业的综合功能区。主城区。以打造长春东部“城市会客厅”功能为核心目标,评估城市更新区域、植入特色文化与创新服务职能、构建高品质设计与建设标准,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推动主城区高品质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加强生活型服务业发展广度和发展深度,完善城市服务职能,引入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展览馆,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开放式会客空间。开发区。以打造创新融合的创新型高地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先进制造、新材料、新技术集群发展模式为主要目标,建设新型工业集聚区。同时配套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进都市农业与净月区和莲花山区协调发展,盘活增量土地资源,建设休闲农业先行区。依托先进制造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减轻企业前期资本投入,帮助企业将更多资金应用于购置设备和技术研发,同时,产业园区最大化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聚集,确保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依托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创新服务功能外溢,充分利用物流园区腾退的落后产能和低效空间。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新型工业与生产型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发挥生产型服务业对新型工业的支撑作用。引进、培育类型更加多元化、技术与服务更高质量、与传统工业转型与创新紧密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供给主体,促进生产型服务业总量快速扩大,实现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助式发展。

  提升吉林大路沿线商业功能。依托贯穿东西、拉动南北优势,统筹地上地下、主街副街资源,持续优化吉林大路中枢轴沿线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结构,推动主城区功能服务向英俊镇延伸,抓好沿线重点地块开发建设,增强沿线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构建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二道区发展主动脉。

  构建“两带一廊”空间结构。盘活伊通河滨河商业活力功能带、东新开河滨水产业廊道、雾开河生态综合服务带三大水系滨水资源伊通河滨河商业活力功能带。伊通河滨河商业活力功能带。

  绘就“三核八点”整体布局。围绕滨河湾区滨水商务、长青中轴商业、东部休闲服务“三大核心”枢纽,全面打造临河街城市更新节点、和顺街特色餐饮节点、东盛大街综合服务节点、福安街巷陌文化节点、世纪大街都市风貌节点、东方广场行政服务节点、绕城高速商业服务节点和英俊大街商业商贸节点等八大重要城区节点,形成“三核八点绘东城”的空间格局。全力推进“1+2+3+4+N”的特色街路体系。

  加快土地资源要素释放。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促进土地资源更新和释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加速以城市更新为主的集约经营,推进主城区长青区域等重点区域整理及释放过程,提升英俊镇重点区域土地利用价值,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二章 促进产业空间优质集聚

  聚焦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电子竞技、先进制造、新材料、新技术等产业,着力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新型工业为支撑、都市休闲农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新型工业集聚区。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方向,推动“三个集群”提质增效。整合既有产业核心资源,适时腾退落后产能,全面融入长春市总体产业布局,做强先进制造、新材料、新技术“三集群”。

  建设现代服务引领区。以长春建设服务业强市为契机,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 围绕广阔的商务楼宇资源,重点引进行业龙头型总部企业;着力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放大现代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加强与周边功能区协调联动。

  建设休闲农业先行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加速推进开发区交通路网体系建设,依托雾开河沿岸生态资源及胡家村山水林田资源,着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康养、园艺博览等业态。

  第三篇 提升重点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抢抓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机遇,推动服务业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驱动、两业并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拓展。

  第一章 提高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质量

  围绕长春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提升二道物流服务业信息化运营水平,加速二道物流园区与全市物流整体布局的融合,建设覆盖全市、带动全省、通达全国的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中心。

  第二章 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

  积极培育新载体、发展新业态,充分利用商务商贸产业汇聚人流、集聚人气的功能,推动区域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持续健全,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具有省、市影响力的消费中心。

  第三章 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

  夯实二道区金融服务基础,运用各类金融手段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业税收贡献率持续提高,打造长春东部区域次金融产业CBD。

  第四章 探索楼宇经济都市产业

  以商务楼宇、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为手段,引进税源型企业,带动都市经济发展。

  第五章 创新电商服务产业

  推动电子商务与5G等前沿技术融合,催生新兴电商业态,优化电商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

  第四篇 聚焦三大产业集群,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方向,推动工业互联网等创新技术应用,通过内生及外联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长期可持续的技术升级能力,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减排为双引擎,建设一批特色园区,推动“三个集群”提质增效,提升工业竞争优势。

  第一章 聚力发展两大先进制造产业

  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集聚带动域内外先进制造业资源,做优做强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提升全产业链水平,激发先进制造业质效升级动能,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第二章 重点发展两大新材料产业

  根据省市产业发展战略,助推相关产业“赋能升级”,聚焦产业优势,壮大新型建材产业、培育高端金属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链,做好产业配套,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提升新材料集群总量。

  第三章 培育发展新技术产业

  融入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主要发展IT、汽车芯电和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城市智能体建设,加快引进国家和省、市级养老、建材、生态、教育“云中心”,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五篇 打造现代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消费潜能、推动产业升级,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章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二道区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致富增收。完善新型农业体系,加快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旅游+文化+体验”融合发展,打造长春国家农业公园。

  第二章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是打造宜居文明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保障,要把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融入到农村社会全局工作,并系统推广实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六篇 发展文旅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名片

  推进“工业+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意品牌发展,加快电子竞技集聚,创新发展新型电子商务,构建现代文旅创意产业体系。加快转变文旅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文旅创意市场主体,凝心聚力建设文旅创意产业重点工程,全面提升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的配套服务水平,加快文化旅游业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将文旅创意产业打造成为二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第一章 推进“工业+文旅”融合发展

  依托二道区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工业文化遗产价值,统筹推进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通过优化其空间布局,植入体验、休闲、娱乐等新功能,挖掘新商业开发价值。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工业+文化+旅游+N”的融合发展,形成自己的文旅产业特色。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力度,优化长拖文创园空间布局。

  第二章 促进文化创意品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引导培育文化创意向品牌化发展,形成独立的品牌效应和目标人群,释放强大的生命力和产业优势。结合长春市电影城的产业布局,差异化发展,塑造本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品牌。完善优势文创门类,展文旅活动,塑造文化品牌。

  第三章 培育电子竞技有序发展

  充分发挥当地现有电子竞技的比较优势,内引外联,培育电竞科技龙头企业,引导区域性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提升整体竞技水平。联合国内顶级电子竞技赛事运作团队,培育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电竞赛事和电子竞技赛事中心,构建区域有影响力的电竞产业高地。

  第七篇 构建数字体系,发展数字产业

  紧跟“数字长春”建设步伐,抢抓长春市城市智能体建设新机遇,以现有数字化系统为基础,围绕一朵云、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及善政、惠民、兴业三类应用,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智能化“三化融合”,积极推进数字城区建设,推动数字政府、数字城区、数字经济协同发展,以数字化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25年,基本形成“数字二道”体系,数字化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第一章 夯实数字基础

  紧抓5G网络发展机遇,构建与“智慧二道”相配套的网络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和智能服务体系。着力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数字吉林”的统一安排,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夯实数字产业基础。推进数字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应用。

  第二章 打造数字政府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集约统建、集中管理区域城市云,通过数字城区建设,指导和引领行业发展。建设区域城市云,实现网络基础资源的最大化节约和后台运算速度的最大化提升。建立区域数字平台,引进或开发包括大数据、物联网、融合通信、视频云、时空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等功能的一体化开放平台。

  第三章 建设数字城区

  加快推进以智慧城区为代表的数字城区建设,拓展开发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应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的协同发展与提升;拓展开发智慧民生数字化应用。到2025年,城区政务服务、惠民服务、产业服务能力达到领先水平。提高智慧城区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民生事业数字化服务水平。

  第四章 发展数字经济

  通过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政府应用、社会应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应用体系,形成数字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八篇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管理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章 提升创新支撑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激发大众创业活力,释放万众创新动力。

  第二章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打造民营经济集聚化和孵化基地,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向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有动力的方向发展。

  第九篇 加快区内交通建设,建设顺畅城区

  依据“交通强国”战略,配合长春市统筹推进区内公路、交通枢纽、公共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区域性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模式,大幅度提升二道区现代化交通及管理水平。

  第一章 加强区内交通项目建设

  从长春市交通运输东向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配合长春市强化区内物流交通建设,为东城商业商务中心、东城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中心提供便利、快捷、顺畅的交通条件。推进区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春东部流通枢纽。

  第二章 完善区内综合交通体系

  进一步提高现有道路网络的通勤能力,完善高标准的多种交通方式换乘服务和管理体系,更好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对接长春市道路交通相关规划,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道路承载能力,在全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的统筹安排下,推进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网约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增强区内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综合市区轨道交通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站点换乘与接驳组织,促进轨道交通与其他客运模式融合,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管理,形成完善的区内综合交通体系。

  第三章 提升交通管理服务水平

  依托现有较好的交通服务和交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交通服务分级和地上地下交通建设,进一步推进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增强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

  第十篇 发扬绿色生态势能,建设宜居城区

  统筹规划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立足绿色发展,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发展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能力,全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第一章 深入打造“绿色二道”品牌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国家、省、市节能减排部署,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交通等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格局,夯实绿色生态发展基础,提升整体环境质量,改善城区居住条件。

  第二章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障能源供应。引导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循环发展。

  第三章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生态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生态治理体系,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延伸范围,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人严格实施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完善分级环保约束考核机制,明确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完成非煤矿山整治任务。改善大气环境,推进水环境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第十一篇 聚焦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城区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引领,教育优先,抓好就业增收工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老人和妇女儿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章 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

  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领域党的自身建设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党建整体水平,通过公办、民办双向发力,融合发展,实现教育党建阵地、机制、效能影响的全面提升,促使全区教育领先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积极推进教改实验区建设,深度推进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质量,切实发挥资源配置支撑教育发展效能。

  第二章 提升医药卫生发展水平

  落实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大力推动医疗服务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切实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卫生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水平,建设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任务,普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全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二道。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医疗保险。

  第三章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站功能,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对失业人员开展岗前定向就业培训,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健全社会大救助体系,多元化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加强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第十二篇 加强综合治理,建设法治城区

  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更好的解决发展动力转换问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提升,推动开发区建设创新高地,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型城区,增强综合竞争力。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平安二道建设的法治化、科学化、社会化和智能化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章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全面推进“法治二道”建设,加快构建保障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的体制机制,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方面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第二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能力

  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强化法治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法治服务水平,打造更具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加强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增强抵御重大风险能力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建立健全各领域重大风险预警、防控、联动、处置机制,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保持二道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重大风险防范意识、管控措施、处置机制、防控保障以及自然灾害防控体系方面全方位防范重大风险,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重大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建立重大风险处置机制,健全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完善重大风险防控保障。

  第四章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引领,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社会公平,推进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构建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模式,打造活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十三篇 全面加强综合保障,促进规划高效推进

  规划实施保障是完成“十四五”奋斗目标的重要条件。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通过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以规划为依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中长期发展目标与年度发展目标有机衔接,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一章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健全决策咨询机制。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党委领导和决策科学化水平,搭建适应新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

  第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动员和引导全区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强化规划衔接落实,加强规划实施支撑

  第三章 加强资金保障

  全面扩大有效投入,把握宏观政策动态,超前谋划对标长春市发展战略,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全面优化融资结构,加强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扩大有效信贷投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提高金融支撑能力。

  第四章 强化人才保障

  人才是二道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第五章 深化服务保障

  围绕激发创新活力、鼓励自主创新、推动模式创新、加强支持引导,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创新体系,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以发达的实体经济为基点,以成熟的创新平台为支撑,以优越的引才政策为动力,以良好的服务体系为保障,加快构建全方位的创新生态体系。

  第六章 加强实施评估和公众监督

  “十四五”规划是我区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行动纲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严格履行政府职责,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实现五年发展蓝图。

  实现二道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战略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拼搏,为完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二道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