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师范生何以与一家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结缘?于畅说,这场“双向奔赴”得益于她在大三时参加了由共青团二道区委组织开展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返家乡”)。“返家乡”不仅让她在聆听乡音中结下深厚的乡缘,也让以往不会走进师范类院校开展校招的企业与她“偶遇”,自此开启了一段年轻学子反哺家乡的生动实践。
打造“引才专列” 带年轻人发现“最美家乡”
“越了解,越热爱!”说这话的是吉林艺术学院大四学生韩冰。去年夏天,跟随“返家乡”的脚步,她和许多外地回家过暑假的小伙伴,一路打卡长拖1958文创园、谭竹青纪念馆、一汽红旗文化展馆等场馆,从各个细微之处感受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对长春蓬勃发展之势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令她意外的是,就在当期活动结束后,二道区还积极对接街道社区,让她拥有了新角色——东惠街道团工委兼职团干部。恰恰是在这个岗位上,她愈发明确了未来要服务基层、建设家乡的目标。
每年寒暑假前,共青团二道区委坚持早启动、广宣传、齐发动,“返家乡”报名通知提前1个月便会发布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同时还会邀请社区居民网格群、省内高校团组织和基层团组织共同转发,吸引大学生投身“返家乡”实践。同时,组织开展人才政策,留吉政策宣讲会、鼓励学子当好家乡文旅推荐官,积极开展新春关爱志愿行……通过一个个实践项目,使更多年轻人自觉为家乡发展献计助力。
谱写育才之歌 就业引航筑牢青春建功信念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邢博闻家住二道区,今年年初,她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创业奋斗 ‘就’在吉林”大学生留吉创业就业恳谈会,分享了“返家乡”的收获,提到最多的便是“要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服务家乡振兴”。
是什么让莘莘学子如此坚定?
二道区税务局团委书记高锋的话切中重点——“共青团二道区委在开展‘返家乡’工作中,鼓励我们结合税收工作实际设置实践岗位,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意愿为我们推荐学生。”在二道区税务局,每到寒暑假,“返家乡”大学生便积极活跃在办税服务厅,耐心细致地开展咨询引导、业务解答、档案扫描等工作,为区域行政部门输入可循环的“新鲜血液”。今年4月,二道区税务局还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星火青蓝”大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使“返家乡”成果进一步深化。
为了开展好今年暑期实践活动,从去年开始,共青团二道区委便先后调研走访20多家部门、单位和企业,深挖地方优质资源,动员企业、高校等协同发力。
共青团二道区委书记刘博告诉记者,“通过持续探索专业定岗、需求设岗、多期轮岗,寒假时我们提供的138个报名岗位一度出现一岗难求的局面,区直机关、垂管单位、驻区央企、街道社区等都能看到返乡学子的实践身影。”
抓牢留才根本 在“返家乡”大考中亮佳绩
截至目前,二道区已累计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6次,累计征集实践岗位700余个,报名学生达764人次;有多名“返家乡”学子签约驻区企业、考录到机关;12名“返家乡”学生兼职街道、社区团干部,进一步充实基层团组织工作力量……
如何做实“返家乡”后半篇文章?在刘博看来,关键在于营造暖人心、聚人气、得人才的留才氛围。为此,共青团二道区委探索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在微信联络群中及时发布就业招考信息,并提供对接服务;建立表彰优秀制度,对多期参与、贡献突出的优秀学员及时奖励;将返乡学子转化为常态工作力量,打造“大学生实习成长战略平台”,全时段提供机关实习岗位,累计接收实习生200余名。
作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潘丽美对此感触颇深:“最让企业感动的是,二道区真正能够推动‘返家乡’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不仅积极向我们解读人才引进政策,还助力我们征集实践岗位,精准定位用人方向,通过‘返家乡’进一步打开了企业引才留才视野,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正如潘丽美所说,2021年年初至今,二道区每年将“返家乡”列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伴随团中央“返家乡”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年轻学子愿意借此了解家乡、扎根家乡、建设家乡,更多青春“筑梦人”更乐于在这片土地放飞梦想、逐梦远航。 (长春日报2024年5月16日)
编辑:吴泽宇
主办单位: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政府主办电话:0431-84612345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79号 邮编:130033
网站标识码:2201050001吉ICP备12003726号-1吉公网安备 220105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