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带货主播、快递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日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服务民生需求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已突破2亿人,且仍在持续增长。该群体以灵活、高效、多元的姿态融入社会分工的方方面面,成为城市运转、消费繁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展现蓬勃发展活力的同时,新就业群体也面临着权益保障不足、职业认同感低、公共服务缺失等诸多现实困境。例如网约车司机每天平均工作时长超过10个小时,常常会被如厕难、停车难、就餐难等问题困扰。要想充分激发该群体潜力,推动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必须以创新为驱动,在各项举措上积极探索、勇于突破。特别是要对那些在服务新就业群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区域和模式进行深入剖析,汲取经验。
要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众所周知,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具有碎片化、即时性等特点,作为城市基层治理“最小单元”的街道、社区,更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长春市二道区打造的“春城驿家·骑手服务驿站”为例,该驿站为骑手提供的休息、洗衣、充电等“一站式”服务可谓“五脏俱全”,如此便捷、如此温度,正是基于城区和街道对新就业群体工作场景的深度观察。建议基层针对新就业群体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通过“微心愿”征集、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主动感知”、动态捕捉相应需求,形成更多可供推广的“需求导向”模式。
要以数字化赋能,构建全局期服务体系。同样以二道区为例,去年至今,该区打造、应用的“灵工邦”平台、“热力地图”等,切实为新就业群体排忧解难,赢得多方点赞。这也证明,数字技术能有效破解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要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风口”,进一步整合就业登记、技能培训、社保缴纳等功能,打造城市、区域覆盖职业全局期的数字服务平台,更好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一键直达”服务,以“云上+线下”的联动模式增强服务的可达性与精准度。
要进一步强化权益保障,推动“单向服务”转向“双向奔赴”。应加快出台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规,明确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举措,为劳动者提供兜底保障。同时,要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对违规平台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要积极营造“友好场景”,让城市更具温度。“友好场景”的打造是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的关键,应加大对新就业群体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在城市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区域合理布局“司机之家”“主播驿站”等休息场所,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二道区针对新就业群体推出的“便民找公厕”小程序,就切实解决了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如厕难的问题。同时,二道区精心规划的“热力地图”,也通过标注充电站、维修点等实用信息,形成“一图全览”城区的服务网络。建议将此类场景纳入城市规划,鼓励商场、临街商户、社区更多地开放公共设施,推动“友好商圈”“友好街路”建设,让新就业群体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当前,服务新就业群体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把“新”服务做到新就业群体的心坎上,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尊重与关爱,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我们以“共情”取代“管理”,以“赋能”替代“帮扶”,新就业群体便能从城市中的“陌生人”转化为“共建者”。要推动政策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让这一群体在激活城市活力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书写更有温度的“城市民生答卷”。(长春日报2025年2月21日)
初审:吴泽宇 复审:单国宁 终审: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