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日报记者 毕馨月)锈迹斑驳的齿轮,以艺术之姿镶嵌在“吉柴文化广场”的钢铁雕塑上,夏日阳光穿透碧空,洒在广场行人的肩头。仅隔着一条早丰路,红砖绿字的“东站人”文创商贸社区首店(以下简称“东站人”首店),向市民游客开放。
在二道区东站街道,承载中国工业记忆的吉柴历史文化街区,正将工业锈迹化为文化新生的养分。借由“东站人”首店带来的文创活力与商业契机,老厂房的厚重底蕴与现代运营的新思维碰撞出激情火花——从联名文创产品的热销,到“社区合伙人”模式的创新实践;从工业历史展览的沉浸式体验,到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共建共享……一段精彩的老街区焕新记,正在这里悄然上演。
锈迹与新生 打造工业遗产焕新地标
“这些老物件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厂里热火朝天干活的日子,也让年轻人有机会走进老街区。”抚摸着货架上印有“吉柴1958”字样的搪瓷杯,“老吉柴人”王阿姨感慨地说。
作为原吉林柴油机厂生产、生活主体区域,东站街道吉柴社区曾被视为中国高速坦克柴油机发动机制造的“摇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当曾经的荣光渐渐隐于岁月,这片老街区迎来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记忆唤醒与社区发展平衡”的新时代命题。
“东站人”首店的落地,恰恰是对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
“保护、开发、利用好这笔财富,既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课题。”东站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微告诉记者,街道携手北京诚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经济发展、凝聚群众”破题,将承载集体记忆的老厂房空间转化利用,让“东站人”首店这一实体店铺,成为激活工业遗产焕新的关键支点。
共担与共享 新模式新思路串联时光
“吉柴文化广场和这家首店,还有我们住了半辈子的家属楼,一起跨越时空,串联起难忘的工业记忆。”在吉柴社区生活了30年的居民陈先生说。
居民的赞叹,得益于东站街道打造的“社区合伙人”模式。秉持“合心、合作、合悦、合谊、合赢”理念,25家非公企业、社团组织携手共建,赋予每件产品工业记忆与人文情怀。“合伙企业不仅承担店铺运营费用,每年还会向吉柴社区慈善基金注资,实现社区发展与居民福祉的双赢。”张微一语道破“社区合伙人”的妙处。
如今,这个由社区党委统筹、合伙企业支撑、社区居民参与的新模式,不仅构建起“东站人”首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运营机制,更催生出“品牌联名+在地创新”的供应链生态。近期,由吉柴社区自主开发、委托企业代加工的文创蛋糕,一经上市便成为“网红爆款”,18家企业授权营销,更为“东站人”品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组数据显示,自2024年11月开业至今,“东站人”首店营业额达11万余元,线上社群用户已近600人,形成“线上引流-社群互动-线下消费”的闭环运营体系。
文化与治理 巧心解锁老街共生密码
“我现在几乎每天晨练后都会到店里转转,看看这面‘吉柴记忆’照片墙。你看,老师傅戴着手套调试机床的样子,和我年轻时的记忆分毫不差。”“50后”居民冯女士说。
作为“05后”大学生,陈晶最初是被“东站人”首店的复古外观吸引而来。“原本以为工业遗产离我们很远,没想到这家店把历史做成了能捧在手里的‘故事’。”她晃了晃刚买的齿轮书签说,刚逛完吉柴历史文化街区,“转角”就被文创产品“圈粉”了。
“东站人”首店缘何能让相差半个世纪的陌生人产生情感共鸣?
“这里不只是商业空间,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相关文化企业负责人王女士给出答案。企业会定期联合街道、社区举办文创设计工坊、吉柴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居民化身“设计师”。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东站人”首店如同强力磁场,将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紧紧吸附,让工业遗产保护与社区治理创新实现深度融合。随着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悄然提升,也让老街区获得持久动能。
记者注意到,在“东站人”首店,文化已突破展架上的静态陈列,化为赋能基层治理的鲜活因子。在党建引领下,这家店铺不仅是展示吉柴工业文明的窗口,更是增强基层凝聚力的枢纽。未来,吉柴历史文化街区也将在工业记忆的创造性转化中,持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城市答卷。(长春日报2025年6月25日)
初审:吴泽宇 复审:单国宁 终审:郝欣
主办单位: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政府主办电话:0431-84612345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79号 邮编:130033
网站标识码:2201050001吉ICP备12003726号-1吉公网安备 220105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