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城乡居民就业、优化人才配置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注重从供需两端精准发力,创新构建以1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9个街(镇)人力资源分市场、N个社区就业服务站为主的“1+9+N”三级市场体系,全力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初以来,全区累计开发岗位12852个,城镇新增就业635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14人。10月13日,“荣光红”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全省唯一的街镇级示范点,接受了国务委员谌贻琴的检查,受到充分肯定。
强化统筹协调
由“部门调度”向“全区行动”转变
高起点谋划。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作,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消化吸收。制定“1+9+N”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全区63个部门(单位)协同发力,形成上下齐抓良好局面。
高标准推进。坚持服务向一线延伸、问题在一线解决,建立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求职登记等9项惠民服务全部下放社区就业服务站,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
高质量融合。全力推动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线上与线下“双轮驱动”,实现公益性就业和经营性就业有机融合,群众侧就业和企业侧用工协调联动。
强化改革创新
由“单打独斗”向“协调集成”转变
多层次建设。区人力资源市场更加强化系统性,重点打造综合性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平台。街(镇)人力资源分市场更加注重协调性,采取独立建设和与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联合建设两种模式,重点优化各类资源对接配置。社区就业服务站更加突出便利性,建立劳动力资源电子信息台账,重点摸清就业服务底数。
多功能集成。广泛动员辖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企业、技能培训机构、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参与市场建设,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经营性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格局。
多网络集约。建立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个人身份信息、就业信息、社保参保信息、工商信息等数字化档案,实现“一点登录,全面查询”。截至9月底,已有2.8万余人加入服务网络,通过服务网络推送就业岗位1.3万个(次)。
强化服务意识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多元化服务。坚持全社会参与、全过程指导、全链条服务、全覆盖推进、全方位拓展的理念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功能。目前,区、街(镇)、社区三级均可提供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求职招聘、人才服务、权益维护等就业创业综合服务。截至9月底,三级人力资源市场联动组织招聘会51场,参与企业471家,提供岗位1万余个。
平台化服务。建立“新业态互动交流港”,加强“点快工”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和手机APP服务。3月份,“点快工”作为吉林省唯一线上零工市场,被纳入国家市场名录。截至目前,“点快工”平台累计实现灵活就业1.2万余人,服务企业及雇主1.5万余家。
精准化服务。注重优化服务,精准对接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需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与8家商(协)会和12家重点企业签订就业战略合作协议,提供用工岗位4488余个,新增城镇就业63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