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搜 登录| 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五公开 > 决策公开 > 发展规划、民生计划


长春市二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2-05-07 00:00 来源:区法制办
【字体: 打印

长春市二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依据长春市“十一五”规划编制意见,立足区情实际,现提出《长春市二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区经过两次区划调整(2000年、2003年),在区域面积、资产存量减少的情况下,全区经济和社会仍实现了快速发展。
  1、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到“十五”末期,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32.05亿元,年均递增15.5%;一、二、三产增加值可分别实现1.05亿元、10亿元、21亿元;财政收入全口径可实现5.6亿元,年均递增19.3%。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共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有24个;亿元以上的有6个。物流产业区已确定为长春市综合性物流园区,现有物流、配送(仓储)企业120余户,批发市场15处;完成莲花山滑雪场一、二期工程建设,可承办国际、国内等赛事。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从“十五”初期的6.3:55.9:37.8调整到3.3:31.2:65.5,三产比重增幅较大,非公经济已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5%。
——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区属4户国有企业、35户集体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积极参与驻区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了旧城改造和产业更新进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38亿元,年均递增10.8%;共引进内资35.9亿元,利用外资8430万美元。
城乡建设
——城乡规划日趋完善。完成了《东四乡(镇)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东四乡(镇)小城镇规划》和分区规划等5项重点规划。
——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启动近2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的规划论证、土地挂牌和拆迁建设;建设居民小区21个,开发面积达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3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8亿元;新、翻建城市道路(含巷道)231条段、46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线26条段、35000延长米,建方砖步道19.8万平方米。长吉南线改造建设工程竣工通车;建设标准化乡村道路210公里。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共植树23.98万株,新增绿地42.2公顷,有18项绿化工程被评为市精品工程,全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04个百分点;对城市主干街路两侧、农村 “四荒一疏”和采石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
——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启动了新镇区街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四家乡小康村一期工程建设;英俊镇申报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工作已完成。
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事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108中学与日本日章学园合作创办了日章学园长春高中;全区中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加大了学校基础建设投入,劝农镇中心小学、同心小学、58中学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53中学12000平方米新教学楼工程已经启动;已建成48所“花园式”学校。
——卫生事业理顺卫生行政执法体制,加大了疾病防控监督和食品卫生市场整顿力度;积极开展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建立卫生服务站36个。
——文化体育事业。区文化馆、图书馆顺利回迁并对外开放;社区、校园、广场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水平有新提高,128人次在省内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
——科技事业。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招商。目前,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2户,年产值近8000万元,税收800余万元。
——民政等各项事业。完成了社区标准化建设;健全城市居民低保机制,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800万元;加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2‰以内;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74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高质量地完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和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我区承担的任务;“四五”普法依法治区工作取得成效,全区公民法律素质和法律观念明显增强。审计、人防、老龄、人事、信访、残联、档案、妇女儿童、人民武装、民族宗教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果。
  2、主要矛盾与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二产项目分散,规模企业少;三产比重虽有增加,但产业效益不够明显。
  二是城市建设历史欠帐多,改造开发任务艰巨。城区内仍有56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地下排水管道线延用伪满时期建设的占10%;区内仅有一处12公顷的公园。
  三是改革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彻底解决,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就业、旧城改造开发等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极易成为不稳定因素。如就业问题,区内市属以上企业中,停产、半停产企业就有56户,涉及职工近7.8万人。
  (二)发展环境
  1、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全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有利于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规模与沿海地区比有差距,进而影响城区发展的吸引力。二是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政策,有利于激活驻区国有大企业存量资产;但处理好工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也是一个挑战。三是省、市对县区经济发展日趋重视,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但城区间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任务更艰巨。
  2、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
  一是发展物流经济优势突出。长吉、长沈、长哈高速公路,长吉、长-双-烟铁路都从区内通过;全省唯一的内陆港坐落区内;有48条铁路专用线和数十座仓储库;现已建成专业批发市场15处,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新兴物流企业相继落户,已引进大型储运生产企业5家;待开发地域广阔,扩张潜力大。
  二是伊通河景观带的建设有利于周边区域附加值的提升。伊通河生态工程是市政府规划的“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随着伊通河景观带的建设,必将拉动周边地价的升值,有利于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
  三是龙嘉机场的通航,突出我区三角经济带发展优势。长吉南线—蒋九公路—机场中路,构成了三角经济发展带,随着新机场的通航,将拉动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服务开发区的优势明显。与经济开发区和净月旅游开发区毗邻,随着两个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服务需求也会增加,必将为我区房地产开发、商圈和市场建设等带来诸多机遇。
  五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潜力大。区内有市直以上老工业企业近百户,总资产约118 亿元,占地面积近685万平方米,资产存量变增量的潜力极大。
  六是发展空间大、生态环境好。区域总面积达452.02平方公里;有森林1.2万公顷、河流4条、水库(塘坝)31座、可开发的矿产资源10余种;东部乡镇的山水、冰雪等资源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
  一是发展的基础薄弱。我区建国前为贫民居住区;建国后,尽管发展较快,但综合实力与其它城区比仍有较大差距。1995年区划调整,从原双阳县划入了三个贫困乡镇,2004年又将经济实力强的村划出,致使发展基础始终薄弱。
  二是弱势群体所占比重大。城市低保人口、老年人口达到5.6万人,农村达到1.1万人,城乡弱势群体占全区总人口的17.6%。
  三是够规模的企业少。在全区518户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只有3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的企业仅有9户,全区经济支撑带动能力差。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发展综合物流区、工业集中区、商圈商贸带和英俊劝农组团四大板块,规划建设休闲旅游(东部花园)、都市农业、城乡路网、水域经济和棚户区改造五大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基本把我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春东部生态型新城区。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区经济和社会主要发展目标为:
  1、经济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67亿元,年均递增16%;奋斗目标80亿元,年均递增20%;
——规模企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年均递增21%;
——产业结构调整达到1.7:30.8:67.5;年均分别递增5.5%、19.7%、20.7%;
——农业总产值3亿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规划目标达12亿元,年均递增16%;奋斗目标14亿元,年均递增20%;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亿元,年均递增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年均递增13%;
  2、社会进步目标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2年;
——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农民人均收入达6193元,年均递增9%;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
  3、生态环境目标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 %;
——道路完好率98%;
——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危险废弃物处理率100%;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3亿元(年均递增18%),财政收入达到52亿元(年均递增16%)。
  三、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按照“增三、强二、优一”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增三:即以物流经济为龙头,加快第三产业提速升级。增加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打造长春东部新商圈。
一是做大做强物流业。把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建设以东站陆路口岸为龙头的立体交通运输中心,以东北亚国际采购中心为龙头的批发集散中心,以商贸物流园区为龙头的商贸仓储中心,将二道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的专业物流产业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构建公路、铁路、空港“三位一体”的口岸经济体系,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将我区初步建成长春市商品对外贸易集散地和中转站。
三是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重点打造好以东盛大街和吉林大路交汇处为中心的“东盛商圈”,突出发展大型商贸项目,建设长春东部新商圈,打造长春商贸名街。到2010年,基本完成东盛商圈和两条商带及6条专业街路的改造建设,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长春市东部综合服务中心区。
四是发展旅游产业。以莲花山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为龙头,将资源开发利用与休闲旅游相配套,坚持特色农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拉大旅游产业链。加快新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和建设,逐步将旅游分区建成集冰雪健身、休闲度假、温泉疗养、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长春东部大花园。到2010年,旅游人数达到18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亿元,年均增长20%。
强二: 即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契机,把工业经济作为强区之本,加快工业调整转型。
一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把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我区“退二进三”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筹措资金,搞好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对区域内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清理整顿或改造升级,积极做好三环以内工业企业特别是驻区中省直企业外迁进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引导、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及整合存量资产、资源,促进我区工业集群化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将都市工业作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在项目建设上要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建设”相结合,坚持“大中小并重”、多业并举,充分利用闲置资产较多的优势,培育“科技型、环保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工业企业,重点发展以新华印刷、吉星印务等为骨干的包装印刷业;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销售主渠道的室内装饰用品制造业;以服务城市生活需求为取向的食品生产加工业;以全民创业为载体的服装服饰业。
优一:即以城市化的战略思维统筹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调减传统农业的比重,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做大花卉苗木优势产业。以英俊花卉基地为主体,扩大花卉苗木业规模,重点发展“君子兰”产业,建设融销售、生产仓储、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长春君子兰花卉交易中心,在东部乡镇建设4个精品花卉生产基地,实现产供销的链接,打造“长春花卉苗木之乡”。到2010年,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新型产业。
二是发挥优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向市场,集中建设好农业特色基地,打造肉(奶)牛、生猪、大鹅、梅花鹿4个牧业基地和千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基地、出口蔬菜基地。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四、城市化发展方向
以城乡联动为纽带,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是完善老城区服务功能。运用经营城市理念,努力建设现代商务区、商贸区、住宅区,提升辐射长春东部和两个开发区的服务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市支持,搞好吉长北线高架桥、安龙泉公铁立交桥、公平大桥和主要交通干道的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加快城区扩张,力争三至五年内完成“城中村”改造,探索失地农民安置新办法,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要抓住城市增容和工业调整转型的机遇,加快英俊组团、劝农组团建设。争取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和定位,强化城镇功能,吸引新兴产业向镇区聚集,繁荣镇域经济。实施“归屯并村”,要“以村为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居住”,规范村街标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搞好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等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水通、热通、气通、路通、网络通的农村城市化。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推进水域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鼓励农民进城置业、创业,变村民为市民。探索成立以村级经济组织为主体的集体股份公司,变农民为员工。实施“农民万人转移工程”,力争到2010年转移2万人,农业人口年均下降3.7%。
五、发展布局及重点任务
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上,农业生产力布局主要以劝农组团周边为重点区域,建设无公害科技农业园区;工业生产力布局主要以英俊镇和泉眼镇西部为重点区域,建设工业园区;三产生产力布局主要以建城区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圈商贸带、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
(一)发展布局
1、发展经济开发区
二道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区域位于建城区北部,重点发展综合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构筑公路、铁路和航空“三位一体”的口岸经济发展体系,借助长春市玉米工业区的发展建设,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主要在东环路两侧发展我区综合物流业。建设集海关综合服务大厦、集装箱场地、停车泊位等配套设施,使之成为具有国家一级陆路口岸水平的综合物流园区。
功能区域划分:①商业贸易园区,约12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生态型国际商贸区)。以发展专业化商贸服务为目标,完善商品服务功能为手段,提高经营档次,活跃区域经济,增强市场辐射涵盖功能,使之成为批发零售、金融结算、信息服务等现代物资商品交流的集散地。②仓储物流园区,约7平方公里。根据长春市总体规划和发展物流产业的实际,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形成科技含量高、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型商贸园区和物流产业园区。③生活服务园区,约10平方公里。通过对棚户区的改造和老工业企业的搬迁,建设成为集高档社区、商品购物、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长春东北部现代化城市副中心。④物流加工园区,约7平方公里。以发展商贸物流配套的加工型企业为主,积极吸纳强势企业入驻,努力办成集包装、加工、制作为一体的新兴工业园区,成为商贸物流产业的支柱和基地。
实现目标:到2010年,货物吞吐量发展到2000万吨,市场交易额实现300亿元,完善道路、配套设施等建设;预计到2020年,货物吞吐量达5000万吨,市场交易额实现500亿元,引进各类大型物流企业50家,基本实现市场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系统信息化、具有国家一级陆路口岸水平的总体发展目标。
2、发展工业集中区
工业集中区位于英俊镇、泉眼镇部分区域内,一期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要把其作为我区 “退二进三”和招商引资的发展平台,重点安置一批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入驻,促进我区工业集群化发展。
实现目标:到2010年,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全区的50%以上。全面完成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引进任务,以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具一定规模的企业为标准,引进入驻产值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0户,利税达3亿元。使之成为以行走机械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生产基地。
3、发展英俊、劝农组团
(1)英俊组团
以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为重点发展英俊组团。完成新镇区、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布局: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含2平方公里新镇区)。
实现目标:到2010年,整体上完成工业集中区道路、给排水等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50户以上,成为长春市东部新型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2)劝农组团
发展布局:①园林高尚住宅区。②生态农业观光区。③休闲娱乐旅游服务区。
实现目标:到2010年,组团规划建设面积达10平方公里,建筑高尚别墅住宅30栋以上,完成居民区、购物区、休闲区、给排水、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宅区内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可实现“宜居城镇”的总体发展目标,成为集高尚住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长春市东部城镇组团。
4、发展商圈商贸带
规划区域位于建城区。
发展布局①建设三个商圈:一是东盛商圈。以东盛大街和吉林大路交汇处为中心,重点发展大型商贸项目。二是东站商圈。重点建设东北亚国际采购中心等商贸物流项目,发展物流服务业。三是远达商圈。发展居住、商贸和物资集散等综合服务业。②建设两条商带:一是吉林大路商贸经济带。抓住吉林大路“迎宾路”建设的契机,打造长春商贸名街。二是东盛大街商贸带。重点发展汽贸、商贸、餐饮、娱乐业。
实现目标:预计到2010年,东盛商圈零售额达到100亿元,基本完成东盛商圈的建设和两条商带的改造。其它两个商圈也要具有一定规模。
(二)重点任务
1、建设莲花山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规划区域位于泉眼镇东部,劝农山镇和四家乡生态资源较好的区域,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以冰雪健身、休闲度假、温泉疗养为产业特色,逐步将该区域建设成为:长春市东部的南接净月潭、北连卡伦湖的都市城郊休憩带,长春市花卉苗木及绿色农产品的配送基地,长春市东部高尚住宅区(劝农山镇区和小康村),长春市温泉疗养基地。
发展布局:划分5个功能区:①旅游发展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②花卉苗木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③绿色农产品加工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④高尚住宅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⑤生态保护区,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
实现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滑雪场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旅游人数达到18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亿元,年均增长20%。
加速旅游产业、产品的开发建设,组建旅游集团公司,市场化运作分区内资源、资产,把旅游分区建设成集冰雪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园区,使其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长春东部大花园。
2、开发都市农业项目
以劝农山镇周边为主要发展区域,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产业结构以种植蔬菜、花卉、水果为主,玉米为辅,大力发展暖棚经济和以圈养经济为主的养殖业,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无公害稻米基地和特色养殖业为主的都市农业产业区。
发展布局:①科技农业园区,劝农以西,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②花卉苗圃产业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③牧业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劝农以东,泉眼镇南部和北部,发展圈养经济。
产业特色实现目标:到2010年,建设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农业科技展览园1至2个,科技农业园区初具规模;建设牧业小区15个。预计到2020年,基本实现都市农业产业区的总体目标。
 3、开发城乡路网项目
本着构建全区重点道路网架结构与加强巷道土路软硬覆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物流中心区域、工业园区的道路建设,推进乡镇城市化道路发展步伐。
发展任务:一是提高全区现有道路的标准和硬化覆盖率。二是加快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道路建设。三是农村公路实现“屯屯通”。四是争取投资,完善重点道路网架结构,形成经济发展新通道。
实现目标: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内,完成道路标准化改造45.1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新、翻建巷道43.3万平方米,使我区道路完好率达到98%,完成全区230公里的村屯道路建设,实现“屯屯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开发水域经济项目
根据我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结合生态旅游发展和小流域治理,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突出生态水利建设,发展水利经济,建设我区农村乡镇依山傍水的宜居环境。
发展任务:一是配合市里做好石头口门水源地的水利综合治理工作。二是充分利用雾开河、劝农河、流沙河、东新开河的水利资源及杜家、沈家、浪家沟三座水库周边区域,发展水域经济。规划30平方公里区域,建设绿色蔬菜、牧业、花卉及农业产业项目基地。三是在治理四条河流的同时,逐步使其达到防洪标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四是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暖棚经济,利用国家“人引工程”政策改善和提高我区农民的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五是加大对双阳河、雾开河的景观治理。
实现目标:到2010年,增加小型水库5座,基本完成小流域治理。雾开河等四条主要河流达到防洪标准。建设蓄水工程10处,使蓄水能力达300万方。建深水井50眼,管网5处,水域经济初具规模。
5、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
高起点地搞好旧城改造和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结合区域综合物流业发展的特点,与城市经济发展和整体开发相结合,抓住伊通河改造的有利契机,合理整合空间资源,按照已经形成的“一面三线”的开发格局,全力搞好旧城的开发建设。
发展任务:①吉林大路、自由大路、东盛大街和乐群街沿线的开发建设。②远达、八里堡棚户区开发改造。
实现目标:到2010年,完成开发改造面积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完成我区棚户区的改造,彻底改变我区落后的城区面貌。
(三)社会事业发展任务
为充分体现国家及省、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原则,创造安定有序、繁荣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区的各项社会事业都要实现新突破。
1、科技、教育事业
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培育高薪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工业企业科技素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0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巩固改制校成果。到“十一五”末期,中小学全部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加大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前完成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办学规模硬件设施标准化。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和初中阶段入学率都要达到100%,初中学生巩固率达到99%。
2、文化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工作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参加健身人数达到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继续发展足球、举重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提高城乡健身器材的安装率,城区安装率达到100%,农村达到20%。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形成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围。图书馆建设实行网络数字化管理,藏书量力争达到15万册。农村文化要发扬和保持现有农村特色文化项目,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事业
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协调的卫生管理格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常规疫苗接种率达到100%。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85%,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7/10万以下;提高乡村卫生人员素质,80%的乡村医生完成向职业助理医师资格转化;加大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整顿力度,创造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4、人口与计划生育
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生领域的法制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坚持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重点做好农村少生优生工作,加大宣传和普查力度。到2010年,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
5、劳动保障事业
实施再就业工程,把劳动就业工作向社区延伸,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全区开发用工岗位2.7万个,新增就业2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达到5万人次。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劳动权利,妇女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5%以上。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和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力争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医疗保险扩大参保工作目标,缴费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配合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做好乡、镇企业、失地农民工的参保问题,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6、民政事业
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工作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社会各界捐助为辅,各项优惠政策配套、个人自救相结合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社团组织。大力开展社区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就业、康复等工作有新进展。
7、环境保护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在10公顷以上,做到小区“推窗见绿”,同时做好街道沿路的绿化工作。以创建国家卫生城为标准,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改善人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达100%;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治理。推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使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建立清洁文明的生态工业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和社会友好型环境的发展
8、民主与法制建设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依法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打造“平安二道”,营造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规范依法行政、行政执法公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逐步实现行政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程序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加强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乡镇政府、街道及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依法管理,促进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继续巩固“四五”普法成果,做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提高全区民主法制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加大措施,严防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严格控制群体性上访,维护社会稳定。
积极做好人才储备和人才引进工作。人民武装、人防、妇女儿童、科技、档案、 老龄、民族、宗教、侨务、统战等各项工作也要有新的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逐步转向以经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的轨道上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重点从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经营体制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参与驻区国有企业改革,激活区内存量资产。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打造农业产业化平台。加快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
(二)择商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全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杜绝污染性强的工业在我区落户;注重发展生态化产业,做到既保护好自然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的有效控制,合理配置。“十一五”期间,引进超千万元项目100个。
(三)争取和制定政策,为加快发展提供保证
二道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旅游项目发展区争取省级开发区的用地和税收政策;英俊、劝农组团和泉眼镇争取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协助驻区大企业改组改制,积极争取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争取省、市对棚户区改造、路网建设和水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同时,制定和完善加快发展的各种政策,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积极争取软贷款,同时通过土地置换、吸纳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二道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协调市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搞好重点项目的包装,以项目融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逐步缩小我区与各开发区及各县(市)、区的硬件差距,为全区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
(五)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兴区战略
搞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用活用好现有人才,强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占总人口的近5%。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1.8万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近90%。
(六)改善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强党风廉政和软环境建设,搞好公共服务,简化办事程序,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强化政务公开,做到透明行政。加大对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诚心诚意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以政府行为法制化带动市场秩序法制化。加强信用法规、信用道德、信用监督体制的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