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工作目标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两条底线,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1800万斤,脱贫户人均收入力争达到2.6万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80%以上村集体收入实现30万元,加速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群众富裕和村级增收。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聚焦发展思路,推动项目谋划取得新突破。破解资金难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根据省市绿水长廊和水系联通要求,市水务局委托华东设计院,设计了引水河景观提升工程,设计投资8000万元,考虑到投资和实际情况,区农业农村局委托省水利设计院优化,集休闲、景观、生态、宣传于一体的引水河景观河长制公园,投资压缩到518万元,已由相关人员与市财政局水利基金办接触,尝试项目可行性。谋划对胡家村全村进行农村供水改造,新建输水管线48.88公里、中途新建加压泵站6座、新建2座大型供水站、用户智能远传水表改造等,计划投资898万元。积极申请长期国债、一般债,用于农村管网改造、村路修建和修缮、新能源充电桩、乡村路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利用衔接资金,谋划南菇北移珍稀食(药)用菌种植等项目,包装“示范村”项目。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加快推进金达洲集团吉林省长吉农产品智慧物流园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建设。研究利用好园艺设施农业、冷链物流的“先建后补”及肉牛发展等各项助农优惠政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2.聚焦“铸牢底线”,推动成果巩固取得新成效。第一,守住保障粮食安全政治底线。要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巩固“大棚房”整治成果。提高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施用水平,开展生物防治,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把我们黑土地管好、用好,推进“秸秆变肉”,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第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坚持“四个不摘”,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村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一要强化动态监测帮扶。完善常态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因户分类施策,量身定制稳增收、强保障帮扶计划,鼓励脱贫户利用小额信贷发展种养养殖,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全面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二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积极争取衔接资金,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和衔接资金项目后续管理,逐步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作用。第三,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全力落实河湖长制,完善各级河长职责,重新调整三条河流区级河长;提升河湖监管效能,依法依规全面清理整治河湖遥感图斑及“四乱”问题,确保河湖“四乱”问题清仓见底;提前准备,完成2025年国家环保督察“回头看”迎检任务;强化黑臭水体动态监管,彻底根除苇子沟、养牛场、英俊名城西侧吐口等反复出现隐患问题,严防“返黑返臭”,不断提升伊通河、东新开河、雾开河及其支流水质。同时,统筹抓好以“三防一机”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区安全度汛,无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情、农机事故发生。
3.聚焦乡村发展,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三产拉动,融合发展,带动农村第一、二产业转型升级。引进人参种植,壮大灵芝为主的名贵中药材产业,改变我区传统单一玉米种植结构。发展灵芝、高端花卉、精优水果蔬菜种植等设施农业,打造灵芝产业园成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推动高效园艺、休闲观光、农产品深加工、交易等特色产业链提档升级。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加大与省农科院、农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提升杉芝源市级农业领域产学研创新团队能力,加快胡家村鲜食玉米、种养共生、研学一体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矿坑修复,适度发展民宿经济,丰富休闲农业新业态。利用农博会、抖音等电商平台,扩大杉芝源灵芝、长白山人参、卜家黑猪等现代农业品牌影响力。
4.聚焦乡村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条件新提升。紧扣“宜居宜业”提升乡村美丽度目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季节战役,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进源头分类减量,完善收运处置;加大对各村屯巡查力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依托东南湖大路,改善相邻村村容村貌,提升全域保洁品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村屯卫生环境得到常态化保持,推进人居环境提“颜”增“质”。评选“干净人家”174户,全面推广“积分制”“红橙黄榜”,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全面深化落实林长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回收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实现秸秆100%离田,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5.聚焦农民增收,有效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有序做好中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准备工作,提前展开研判,弄清底数和现状,依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减少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原则,积极探索延包路径,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文件,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产权改革,利用省产权交易平台依法出租流转公开透明,保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益分配权益。依托三资整治成果,加大农村财务监管,按照纪委旭辉书记近期讲话要求,开展三资问题“回头看”工作,重点推进“册外地”、瞒报漏报、违规出借资金、违规合同等情况,打造区域品牌项目。开展各村干部离任和换届专项审计,为2026年顺利换届奠定基础。联合组织部、区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村干部补贴发放实施办法,明确我区各村年收益分配标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以灵芝种植、草莓采摘为主的园艺特产、棚膜经济、庭院经济等富民产业;借助我区物流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企业众多优势,让农民变成技术工人,做大“刮大白”“家装”“货车运输”等劳务输出,打造“企业+农户”模式,拓宽农民就近就业、农闲就业增收新渠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全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玉米大豆价格补贴422.19万元,并足额、精准发放到户到人。
初审:王亮 复审:王丽苹 终审:刘丹
主办单位: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政府主办电话:0431-84612345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79号 邮编:130033
网站标识码:2201050001吉ICP备12003726号-1吉公网安备 220105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