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树立“区域化大党建”理念,创新集团党委引擎模式,创建“1+5+X”支撑体系,试点运行学校与社区联建方式;推进非公党组织标准建设,以单独组建、区域联建、结对共建等形式构建党建“共同体”,实现公办民办一盘棋,党建工作全覆盖;开展“新时代宣讲大赛”“庆祝建党97周年”表彰暨党课宣讲、“一支一特色”等载体活动,有力推动十九大新思想、新要求、新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组部、教育部领导先后莅临我区督查调研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市委组织部调研,对中小学党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东盛小学、远达小学两所孔子学堂,开展国学教育;继续推进“诗书礼乐进校园”工作;发挥二道区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促进我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向纵深发展;继续加强校外教育创新模式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努力构筑新型城乡联动科技艺术教育发展平台,凸显校外教育公益性质,区青少年宫科技艺术主题公益活动惠及全区所有农村学校;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德育科研与德育课程建设。
三是深度推进集优化办学模式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成果丰硕。《2-1-2集优化办学模式改革 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全省535项教育教学成果中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1382项候选成果中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我省唯一一个区域整体改革创新发展的获奖项目,彰显了省市大学区改革的“二道模式”;成功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长春·二道)教育改革实验区启动大会,科研高位引领;与东北师范大学打造高等院校助力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UGS共同体,三期教育名家大讲堂开讲,双名工作坊启动,互融互动机制初步构建;集优化办学模式制度考核框架体系,7个项目25项指标全面落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长春市基础教育综合质量监测指标项项领先,《报告》评价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典型范例”。
四是全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改革卓有成效,大胆瞄准“入园难、入园贵”核心问题,在全省率先打造“长春市学前教育普惠资源创新供给实验区”。试点推动仅1年时间,新增普惠学位1800个,学前教育普惠学位覆盖率从38%提高到60%,市区两级奖补资金共648万元。创新成本分担机制,实施“三高三减”,让学前教育“普惠”不“高价”;创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实施“三帮三带”,让学前教育“均衡”不“失衡”;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实施“三建三化”,让学前教育“降价”不“降质”。市委改革办《综合信息》刊载《二道区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改革工作》,贾丽娜副市长给予“超前谋划、大胆尝试”批复,市委改革办、省政府政策调研室、省政府秘书长先后4次深度调研,将区域改革成果报送中央改革办。
五是扎实推进“蓓蕾计划”惠民工程。充分利用东盛、远达两所学校孔子学堂开展国学教育;系统升级“蓓蕾计划”,作为长春市小学生课后免费托管服务唯一试点城区,通过“蓓蕾云”“蓓蕾课程”“蓓蕾评价”三大工程,开发三大类200余种蓓蕾课程,共开展静态社团413个、动态社团329个,全区小学生参与率达95%;成功召开全市“蓓蕾计划”大数据研讨会;先后迎接西宁、沈阳等省内外调研考察11次,在全国德育年会作典型经验介绍,为全市提供“二道样板”;全面实施校园足球腾飞计划,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持续加强校外教育创新模式大胆尝试,科技艺术公益活动惠及全区农村学校;与新东方学校共同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联盟,促进区域家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六是创新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依托“五环联动,同促五化”安全模式,创建“五融合”平安校园生态体系。作为市政法委“平安建设”示范项目,率先完成市教育系统“示范点”建设;成功举办市春秋两季“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活动;成功召开东北三省生命与安全教育高峰论坛并作专题经验分享;成功举办市“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活动;成功入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遴选;入选《改革开放40年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求索》成果;先后迎接省、市督导视察12次,四川、成都、河南、天津等地参观考察15次。
七是圆满实现平安高中考工作目标。今年我区共有2个高考考点,1821名高考考生,4个中考考点,3614名中考考生。考前,区委、区政府、区招委会、区教育局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做到考点硬件设施全部达标、涉考人员全员培训上岗、关键环节反复演练、存在隐患整改到位、考试环境温馨优质,圆满完成体育中考、高考和中考等民生关注度较高的各项考试工作,再次向春城百姓献上优质答卷。教育部高校司领导莅临我区,对高考标准化考点工作给予好评。
八是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教育系统升级。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创建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二道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完成“智慧督导”“蓓蕾云”“智慧学前”及“智慧教学”建设,全力打造“8+8”多维式立体化教育信息化生态融合体系,构筑二道未来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育现代化新环境;率先在全省使用大学区专递课堂的示范区,五大集团(联盟、学区)依托教育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互动课堂异地共享的常态化应用,充分体现了资源高度共享、骨干教师引领、特色课程带动的可行性经验,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专递课堂全年授课557次、应用培训35次、视频会议18次;《“智慧教育云平台”生态融合全面助力二道教育现代化发展》成功入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初选。
九是建立完善教师补充交流机制。持续推进“强师计划”,面向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及吉林师范大学招聘2018年应届毕业生,引进高素质人才,完成2018年招聘计划72人;出台《二道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和《二道区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教师交通等补助分配方案(试行)》,促进普通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整体提升,实现了教师由学校人向学区人、系统人的转变,促进了区域教育师资力量均衡。
十是着力加大教育教学科研力度。制定《二道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聘用及管理办法》,加强中小学教研员队伍建设。聚焦核心素养行动项目,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兼职教研员队伍,择优聘用77名中小学教师为二道区兼职教研员,促进教研工作覆盖性、科学性、有效性,通过核心素养行动下学习中心课堂改进项目和教研转型支持项目,开展各学科“一课多轮”科研活动,打造学科团队,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区域教研教学品质。
十一是多元构建校长教师培训培养体系。继续实施《二道区教育系统队伍建设三年培养规划》,选派81名骨干教师、教学校长赴浙江名校跟岗实践;完善区域、学区、学校三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网络,建立老中青阶梯式培训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85人次,评选区级骨干教师369人,补充认定区级骨干培养对象66人;开展“青蓝杯”教学大赛,参赛教师达1793人;全区教师荣获国家、省、市级优秀成果1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荣获各级骨干教师、名师等荣誉70余人次。
十二是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制定《二道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管理制度》,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两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组建资源中心专家委员会,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合作开展“培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研究;送教上门200余节;完成30余名特殊孩子入学评估工作;特殊学生康复成果显著,先后在省古诗词诵读大赛、市中小学车模竞速等活动中获奖。
十三是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体系。督导机制全面创新,制定《二道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工作实施意见》《二道区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格局,首次将全区公办幼儿园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大大延伸教育督导工作触角;架构“专职督学+兼职督学+驻校督学+特聘督学+家长义工督学”多督学联动模式,创新“互联网+督导+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全覆盖、无缝隙、信息化”督导工作体系;高标准通过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评估,专家组将区域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向教育部推送。
十四是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资助工作。持续推进与洮南市教育局合作交流,与双阳区教育局建立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对接;携手我区“暖流计划”,通过实施贫困学生升学奖励项目、艺术特长免费学习项目、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学业包保项目及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免费研学旅行项目,入户走访计对150个贫困家庭,持续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爱心援助;本年度累计发放资助资金295万元,惠及困难学生1916人次,助力学子成长。
十五是逐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局属中小学及幼儿园21个维修改造项目;更新班级多媒体、学生桌椅、微机室、LED显示屏、心理咨询室、录播教室及智慧教室,全区公办中小学校硬件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要求;加快推进新建学校建设,完善我区中小学城区布局专项规划,逐步优化区域义务教育网点布局,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2018年,全区教育系统获得国家级荣誉27项,省级荣誉23项,市级荣誉60余项,共承办国家、省、市级现场会18次。
主办单位: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政府主办电话:0431-84612345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79号 邮编:130033
网站标识码:2201050001吉ICP备12003726号-1吉公网安备 220105020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