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肖,1978年5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1999年6月入党,现任65370部队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该同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指示,按照陆军、战区陆军和集团军部署要求,带领官兵全力支持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脱贫致富,赢得了驻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广泛赞誉。在他的倾力推动下,旅精准扶贫做法先后长春日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和吉林省双拥工作简报刊载。
一、把扶贫当成政治任务,抬高认识、扎实推动。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始终把人民群众挂记在心间。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扶贫工作启动初期,官兵思想上存在的“脱贫致富靠政府”“军队封闭难有为”等认识误区,为了廓清思想迷雾,他向党委申请,主动登台宣讲,讲清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部队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责任担当,让官兵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深刻含义。他牵头在全旅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和“感恩吉林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活动,让官兵在思想上把牢记人民恩情,传承红色传统与精准扶贫工程进行有机融合,贯彻于实际行动。他还动员官兵少吸一包烟、少喝一瓶水,用节约下来的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组织捐款过程中,他率先捐出2000元,他的一系列举动深入激发了广大官兵投身此项工作的热情动力。一线走访亲力亲为。选谁不选谁,遵从的是民心;帮穷也帮难,展现的是担当。为确保方案科学性操作性,他带工作组先后多次与民政局、教育局、镇政府、街道社区等单位进行反复磋商论证。在帮扶对象上,有所选有所不选,他谢绝了政府提供的“扶一扶就能脱贫,帮一帮就能摘帽”的贫困户,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对政府提供的55户贫困家庭进行逐一走访,摸准贫的底数,找准贫的症结,最终确定了4类8个条件差、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贫困家庭作为帮扶对象。精准调研建档立卡。王志肖始终认为,扶贫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既要脱贫更加防止返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做好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他带工作组围绕帮扶对象现实情况、致贫原因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建立详实的帮扶档案,找准突破口,并与帮扶对象围绕阶段性目标,拟定“时间表”,绘制“路线图”。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精准扶持。坚持军地协作共同用力,定期与帮扶对象所在的二道区政府、英俊镇、英俊社区等单位召开扶贫工作协调会掌握工作开展情况,梳理阶段工作,修订完善帮扶计划。
二、把群众视为自家亲人,倾情注力、真诚帮扶。“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句话,是王副主任几次登台授课时常讲的一句话,和平年代除了练兵打仗,要尽其所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帮建教育全面深入。在选取帮扶学校时,他没有选择官兵子女就读最多的小学,也没有选择共建多年的中学,而是选择地处偏远、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民工子弟就读较多的新太小学,确保帮难解困帮到点上、解到急处。为了帮助学校提高教学基础条件,他建议将地方拥军支援建设部队生态园的项目改成了电脑和图书,用他的话讲“孩子们比我们更需要这些东西,我们可以等一年,但是孩子们的教育片刻也耽误不得”,在他的推动下,我旅累计向被帮扶的学校提供教学电脑、图书资料和文体器材达到10万元。当得知被邀请参加学校的助学金发放仪式时,他婉言谢绝了。为了帮助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他通过协调长期保持共建关系的心理学校专家,为教职员工进行教育心理学的专题讲座。帮扶家庭多措并举。解决贫困家庭的贫困问题,不仅仅要解决收入的问题,要尽力帮助扫清一切制约致富的障碍。我旅退役战士杨凤宝身患精神分裂,夫妻离婚,年仅3岁的女儿身患小儿自闭症,用杨凤宝的话讲“生活已经把他逼到了绝境,但是还没有听到孩子叫他一声爸爸”,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王志肖亲自到杨凤宝家,坐在出租屋里和他谈心,拿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递给了他,回来后,他主动通过朋友帮助杨凤宝申请“轻松筹”,向社会求助,了解到凯旋康复中心对杨凤宝女儿的病有帮助,自己利用周末时间与杨凤宝一道带着孩子去做检查,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孩子的情况有了初步改善。胡家村的一户村民因为交通事故致贫,他指派部队律师全程提供法律服务,并为其申请了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成功向肇事方索赔人民币27万元。事故纠纷解决后,还协调村政府为其争取了一份护林员的工作,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帮助学生关注成长。他始终牵挂着那些孩子,在他的推动下部队每年都会与学校开展“组织一次军训、捐赠一批文体教学器材、每学期开展一次国防教育、组织师生参观一次旅史馆和连队荣誉室”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孩子们亲切称呼他为“兵叔叔”。对贫困学生,以领导干部和干部为主,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帮扶形式,每年为每名学生提供不少于1000元的助学金,并设立5万元爱心助学基金,对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予以奖励。充分发挥我旅“百名心理咨询师”作用,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两次“走进贫困学生心灵”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健康成长。邀请部分学生共同参加“特色党团日”,开展“优秀学子喜看家乡新变化”活动,坚定立志成才、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决心。“我们一定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解决军叔叔的关怀和帮助……”,这是一个被资助的孩子在写给王副主任信中的一句话。
三、把驻地当做第二家乡,着眼长远、综合施策。在工作开展上,王志肖坚持既要用真情下真功,又要帮根子对路子,保证帮扶实效。帮建产业挖掘致富潜力。王志肖拒绝搞“高大上”的帮扶项目,他始终认为,贫困村要想脱贫致富,就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他带着工作组积极挖掘每一户帮扶对象的致富潜力,分析研究帮扶对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家庭实际情况,帮助贫困家庭建立起投入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贫困户李春玲,身患干燥症,母亲年迈,孩子正在读书,家里没有壮劳力,眼看着没有钱治病,孩子面临辍学,第一次到李春玲家走访时,她擦着眼泪低声说出了自家面临的困境。王志肖现场拿出了兜里所有的1109元钱交给了她,告诉她,不要伤心,说什么不能让孩子没有学上,你家的事我们部队一定会帮。当了解到李春玲懂得养鸡技术后,王志肖申请从党委经费中拿出6000元作为扶贫创业启动资金,帮李春玲建起了家庭式养鸡场,协调农业大学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协调地方政府帮助盖起了鸡舍,对产出的产品部队进行回收。仅一年的时间,李春玲家庭净收入超过了25000元,困难解决了,孩子高兴了,自己觉得日子越来约有盼头了。帮学本领积蓄脱贫力量。针对村里在外务工人员多、劳动力流失大的实际,积极协调区、镇政府完善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他还协调共建单位,对适岗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依托旅农副业生产基地、修理分队、医疗分队、自动化站等优势资源,采取上门送服务、开办培训班、建立联系点和协调参加就业培训等形式,帮助掌握谋生脱贫的实际本领,两年内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开办汽修技术和电脑维修培训班4期,提高地方适龄待业青年的就业能力,拓宽脱贫致富的广阔平台。他通过个人的亲戚朋友为村民提供2个洗车工和3个超市营业员岗位,解决了冬季部分劳动力闲置问题,增加了部分村民收入。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遗孀李桂芬逢人便讲:“解放军当年给我们分田地,如今又来帮我们过好日子,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她还主动把珍藏多年老伴生前纪念章捐赠给了部队旅史馆。帮聚精神浓厚发展文化。经过走访,王志肖意识到“扶贫先扶智,治贫必治愚”的重要性,群众心里还缺少一股子“心气”,即使现在脱了贫,难保以后不返贫。他决心帮助村民树立致富信心,燃起致富希望,与村班子一起研究制定“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奔小康”的三步走规划,把帮扶任务细化量化,把帮扶责任定人定位,把帮扶进度挂图作战。他带领发挥旅业余演出队和基层文艺骨干的优势开展军营文化“进社区、进村屯、进学校”活动,传递“正能量”,鼓励地方适龄待业青年参军入伍,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与地方党政机关和院校共同举办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反映艰苦奋斗踏实创业的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倡导形成健康向上的民风、苦学成才的志向和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自主脱贫的信心动力。
对于出身贫寒的他来讲,对人民群众有着真挚的情感;对于长在农村的他来讲,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身为军人的他,对“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深刻含义有着更深的理解。部队的调整改革正在全面实施,作为没有移防的单位,他始终强调要频道不换、热情不降、力度不减打好扶贫攻坚战。他经常告诫自己“要像钉钉子一样卯在一线,更要像过日子一样经营好百姓生活”。(区发改局)
编辑:王蕊
主办单位: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政府主办电话:0431-84612345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79号 邮编:130033
网站标识码:2201050001吉ICP备12003726号-1吉公网安备 22010502000290号